
2025年6月16日,国际与教育学院携手新瑞宝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于图书馆报告厅成功举办产教融合课程专题讲座。此次活动特邀蒙台梭利教育专家王晓霞讲师担任主讲,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深度解读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开启了校企共育幼教人才的崭新篇章。

王晓霞讲师以蒙台梭利博士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为切入点,追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起源与哲学根基。1907年,玛丽亚·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凭借充满教育智慧的“有准备的环境”,彻底革新了早期教育模式。她深入阐释该教育体系的六大理论支柱:环境适应论、独立成长论、生命自然发展论、吸收性心智、工作人性论、奖罚无用论,并结合教具进行现场演示,将抽象的理论生动具象地呈现于课堂之上。同时,王晓霞还提及从谷歌创始人到比尔·盖茨等众多行业领军者,在早期教育阶段均深受蒙特梭利理念的熏陶,充分彰显了该教育体系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

“蒙台梭利教师是环境创造者、观察引导者。” 王晓霞讲师强调,教师需构建 “有准备的环境” —— 从教具系统有序、空间区域清晰,到氛围和谐温馨,规则温柔坚定,为儿童自主探索筑牢基础。同时,教师要以 “示范、激发、协助” 为行动指引,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真正成为儿童成长的 “辅助者”。
针对“吸收性心智” 这一核心理论,讲师解析:0 - 6岁是儿童吸收知识最旺盛的阶段,他们像 “海绵” 般无意识吸收环境信息,构建认知体系。这要求成人提供丰富、有准备的环境,尊重儿童敏感期(如语言、秩序、感官敏感期),助力其自然成长。
对比环节中,王讲师从教育目标、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切入:传统教育侧重知识传递,以教师为中心;蒙台梭利教育则聚焦 “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感的个体”,让儿童在自由选择中主动学习。通过案例对比(如蒙台梭利教室的 “自由工作周期” vs 传统课堂纪律)师生清晰看到两种模式的差异,理解蒙台梭利教育对儿童 “内在驱动力” 的尊重。

本次活动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一步,新瑞宝公司表示本次培训为第一期蒙台梭利学员培训,为期5天的培训分理论及实操两部分进行授课与考核,后期将继续加强对我校该方向教育培训的师资以及资金投入。
正如王晓霞讲师所言:“蒙台梭利教育是对生命发展规律的深刻尊重,它让孩子在日常‘工作’中逐步构筑独立人格的坚实基石。”此次产教融合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更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注入了创新活力,为培育兼具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幼教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